tip:小说 + 作者名 搜索更精准
作者:邓仁宪
上个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,国家为制度,为政权巩固,为民族工业发展,有计划、有步骤地,精心地打造了一些政治环境氛围特殊,并实行外界难以理解的半军事化封闭管理的大型国有企业。在这个“大熔炉”中,锤炼出了一批“代表先进无产阶级”的“领导阶级”。也造就和形成了一种充满正极的荷尔蒙精神狂热。在这块“圣地”中,有人生信仰的支撑和人生价值的肯定和体现,还有社会光环的笼罩。责任、奉献、使命感、荣誉感,是当时主流的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。因此“圣地”中也有了一种“自我神圣”感和精神荣耀,并无时无刻不精神快乐着。改朝换代,时事变迁,精神的富有终是掩饰不住经济的困惑。80年代初始,多年的正付出与负收益的窘况,在社会变革中被无情地裸露在了社会价值嬗变的沙滩上。虽然固有了几十年的价值观和文化受到了第一轮的冲击和挑战,但理想主义者总是幻想随身,变革之初随风飘洒过来的一、二缕阳光和几滴甘露,又为“圣地”中人注入了精神营养。贫困总是被富足的精神资源所对冲,这是当时一种文化常态。他们相信“我们的生活到处都充满阳光”,又一次自我感觉良好的为自己勾勒着种种美好无边的远景。他们渴望改革,甚至希望让“风暴来得更猛烈一些”吧!这个时期,我写了小说《桂花飘香的小院》《西街口》和几个中篇小说《满月》《前夜》等。自己这期间,笔墨也是饱含希望和酸楚的,更多的是唏嘘不已。我那些工人师傅们始终相信无产阶级祖师爷说的一句话: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失去的只有锁链!
相关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