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ip:小说 + 作者名 搜索更精准
作者:桓谭
秦吕不韦请迎高妙,作《吕氏春秋》。汉之淮南王聘天下辩通,以着篇章。书成,皆布之都市,悬置千金,以延示众士,而莫能有变易者,乃其事约艳,体具而言微也。董仲舒专精于述古,年至六十余,不窥园井菜。余为《新论》,术辨古今,亦欲兴治也,何异《春秋》褒贬邪!今有疑者,所谓蚌异蛤、二五为非十也。谭见刘向《新序》、陆贾《新语》,乃为《新论》。庄周寓言,乃云「尧问孔子」;《淮南子》云「共工争帝,地维绝」,亦皆为妄作。故世人多云短书不可用。然论天间,莫明于圣人,庄周等虽虚诞,故当采其善,何云尽弃邪!
作者:(汉)桓譚
秦吕不韦请迎高妙,作《吕氏春秋》。汉之淮南王聘天下辩通,以着篇章。书成,皆布之都市,悬置千金,以延示众士,而莫能有变易者,乃其事约艳,体具而言微也。董仲舒专精于述古,年至六十余,不窥园井菜。余为《新论》,术辨古今,亦欲兴治也,何异《春秋》褒贬邪!今有疑者,所谓蚌异蛤、二五为非十也。
作者:
文言修辞学是研究探讨古诗文语言修辞现象的一门学科。本书对这一学科的发展源流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作了全面论述,并重点介绍了文言修辞的一些基本概念。
作者:杨 华 杨启辰
本书较为深入地介绍了全国各地的回族概况、回族哲学思想、回族伦理道德、回族文化教育、回族经济发展、回族宗教信仰等。
作者:吴根友
本书共分四编,绝大部分文字都曾经在国内外的专业学术杂志中发表过,只有少量部分属于未刊文字,此处是第1次发表。甲编主要讨论了中国古典政治哲学中有关道义、法的形而上学基础、权力转移的过程以及政治体制改革及其新的人性基础等问题。乙编着重论述了中国古典政治思想中的“贵和”思想及其在古代国际政治实践中的诸表现,试图以儒家的“王道天下观”来应对当今国际社会出现的新问题,为国际和平提供中国人的政治经验与政治智慧。丙编着重从对现代民主政治中*为核心的概念之一“自由”的分析开始,考察了中国思想中“自由”一词的演变,儒家思想与现代自由主义精神的可通约性,近代初期维新派人物、马克思主义学者以及“后五四”时代中国哲学家对自由观念的理解,意在揭示中国现代民主政治可能的思想基础。
作者:陈占国 译解
韩非是战国后期韩国人,出身贵族,和李斯同为荀子的学生。韩非口吃,不善言而善著文,作《孤愤》《五蠹》《内外储》《说林》《说难》十余万言。他的文章传到秦国,秦王读后非常欣赏,说:“嗟乎,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,死不恨矣!”李斯告诉秦王,文章的作者叫韩非,是韩国的一位诸公子。秦王发兵急攻韩国,韩王派韩非出使秦国,被秦国扣留。秦王想重用他,但又对他不太信任。李斯对秦王说:韩非是韩国人,他的心向韩而不向秦,如果不用他,就找个借口把他杀了,不可放回去以留后患。秦王把韩非下了狱,后来又后悔了,想放他出来,可是韩非在狱中已经死了。中国历代思想家习惯把韩非与申不害相提并论,并把他们作为提倡严刑峻法的代表。其实,申、韩思想的共同特征不是重法,而是重术。所谓“术”,就是权术,亦即维护权力和使用权力的方法。韩非是后期法家。太史公说他“喜刑名法术之学,而其归本于黄老”(《本传》)。所谓“黄老”,是指老子以及后来的黄老之学,因为《老子》一书中讲了一些历史经验和政治策略,司马迁便说它是“人君南面之术”。后来慎到等人又把老子的思想与法家思想相融合而形成了黄老之学。“本于黄老”的意思很明白,就是以老子及黄老思想为本。“刑”与“形”通用,指实际事物;“名”即事物的名称。刑名之学就是名实关系之学。“法术”即法律和权术。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,他以老子的思想为基础,广泛汲取法家各派的观点,形成了以术为主,法、术、势综合为用的思想体系。
作者:石国兴
书籍是人类文明的编年史,是人类历史的载体,是人类理性和智慧的结晶。一个人的阅读史,便是一个人的心灵史和精神成长史。书籍是抚育杰出人才的珍贵乳汁,是支撑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,是铸就高贵灵魂的丰富给养。读书,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、一种存在方式、一种审美情趣、一种精神追求、一种生命寄托、一种人生境界。
作者:莫林虎
本书讨论大众文化最重要的几种形态,既从文化上加以研究讨论,同时还从媒介传播的角度考察其传播渠道、传播方式以及对社会的影响,而大众文化的商业性更是本书要着重探讨的。融合文艺学、传播学、经济学、管理学的学科理论和方法,对大众文化进行综合的、全面的考察,是本书的重要特色。在这次修订中,我们不仅大幅更新了分析的案例,同时结合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对大众文化的影响,修订更新第一版的一些观点,使本教材保持开放前瞻的视野与思考。
作者:马明良
本书综合运用文化学、宗教学、社会学、哲学的相关理论,用一种独特的视角、新颖的方法和别具一格的表述语言,将伊斯兰文化放在一个广阔的人类文化大背景之下,对其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和分析,并且在分析其特点时往往与其他文化如西方文化、中国文化等做比较,找出它们的异同,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的学术风格。
作者:李运抟
《现代中国文学思潮新论》。
« 1 23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