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节目录 56、舅,你咋这么菜呢!(第1页/共4页)

    簋(gui)街,位于东直门内,二环路东直门立交桥西段,西到交道口东大街东端。

    2000年,簋街被四九城商业委员会命名为商业特色街――东直门内餐饮街。

    晚上灯火通明,夜宵麻小的好去处。

    不过,这地界以前最多的是棺材铺。

    几十年前,东直门属于城乡结合部,城门内自然形成了最初的早市。

    在东直门内贩卖杂物、菜果的小贩们,后半夜开始蹲点叫卖,黎明时期则四散开。

    这些小贩们以煤油灯取光,远处看去灯光朦胧,影影绰绰,加上周围随处可见的棺材铺和杠房,很有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觉。

    所以以前“簋街”名叫“鬼街”,也叫“鬼市”。

    “记得小时候,在城门楼上玩,沿着城楼,城内一条笔直的路,对面是鼓楼,城外那一望无尽的都是坟场。”

    叶上末从涮肉的铜锅里,捞起来一片“大三叉”,直接送进嘴里,一边哈着气,一边说着。

    吃涮羊肉就要吃“大、小三叉”。

    大三叉是羊后腿靠上面的部分,小三叉是前腿靠上面的部分。

    不过大三叉,肥肉多。

    所以通常涮肉,点的最多的是肥瘦相间的小三叉。

    但身材干干巴巴,像个竹竿的叶上末,就好大三叉这腻腻歪歪,流油的口感。

    簋街现在大部分的餐饮店都是跟风,麻小火了就一窝蜂的做麻小,烤鱼火了就做烤鱼。

    真正和老四九美食沾边的并不多。

    铜锅涮羊肉“老四九两大吃”之一,整条街就只有那么2、3家,而且店都不大。

    其中有一家特别小,只有那么5、6张桌子,叫“裕德浮”。

    靠近东直门西口路南,离一公共厕所挺近。

    现在晚上八点多。

    陆成康和叶上末这两个,说大不大,说小不小的导演,正窝在这小店里涮肉。

    陆成康眼睛盯着老板片羊肉的刀看。

    他看着那片肉的刀子像机器一样,非常有节奏的一上一下,微微有点出神。

    听到叶上末说,自己小时候在东直门城门楼上玩,城外是一望无尽的坟场,

    回过神来,笑骂道:

    “你可拉倒吧,我听家里老爷子说,他年轻那会儿,东直门立交桥那桥头,就做了一个“簋”的大铜塑像。”

    “你也就比我大个五岁,和我瞎白话装这老炮,干啥呢?”

    陆成康和叶上末,一个四十多,一个五十多,虽然经历不少,但他们的父辈,才真正算是经历过大时代变迁的人。

    叶上末被抢白,索性不说话了。

    陆成康从铜锅里夹出来几片“小三叉”放到蘸碟里,说道:“真就转型拍商业片?还是古装?你没事儿吧?”

    叶上末吃的很急,头上都出了一层薄汗。

    他把一大口涮肉塞进嘴里囫囵的嚼了两下,拿起桌上的小二锅头对着瓶口狠狠的喝了一大口,接着仰头一伸脖子,连同嘴里的肉一起咽了下去。

    这才长长的吐出一口气,

    “怎么?看不起商业片导演?柏林电影节最佳摄影,还让一个纯新人拿了最佳女主角,了不起了是吧,是不是觉的跟我一桌特没面儿。”

    “你别埋汰我。”陆成康把碟子里拧巴在一起的羊肉片,放进嘴里,“估计我啊,这辈子都要活在你那《风歌》的阴影里。”

    《风歌》是叶上末“风华时代”三部曲的第二部。

    讲的是“那十年”间,一个普通家庭的岁月变迁。

    叶上末凭借《风歌》,拿下了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审团大奖。

    当时评审团对于《风歌》评价是:

    “观众不难感受到,导演对普通人生命经历的细致展现和深情刻画。”

    “他通过细腻而冷静的艺术手法,向人们传达出被岁月消磨的美好感情。”

    “电影没有去表现宏大的历史变革,而是通过个体生命,细腻地传达出一个个有温度和人情味的生活场景。”

    “看似是流水账似的波澜不惊,却足以窥见导演思想上的深度和高度。”

    “风华时代”虽然被称为三部曲。

    但三部电影之间并没有联系。

    之所以有这个名字,是因为当时的评审团主席贝耶特奇。

    他被媒体问到“对于叶上末导演,您如何评价,有没有看过他之前的作品”时。

    他说:

    “总有一些人,在讲述故事的时候,被野心和才华带着,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。”

    “因为一个时代的繁华和落寞,满足不了他们的大手笔。”

    “叶就是这种人!”

    “当时我一听这话,人都傻了你知道吗?”陆成康说着,把一盘子肉全给扒拉到锅里,“我心里想着这尼玛才是电影啊!才是导演啊!”

    叶上末把烟点了起来,看陆成康激
上一页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