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7章 新官上任(1/2)

从乾清宫离开,朱慈烺急匆匆地返回端方殿,今日他就要离宫搬到信王府去住了,有很多东西要收拾,而信王府多年未住人,也需要找人修缮。>

这个任务就落到了太监杜勋的身上。>

“奴婢叩见殿下。”>

朱慈烺带着田守信李若链两人回到端方殿之时,杜勋已经在等候,远远看到朱慈烺,不等近前,就已经跪在地上恭迎了。>

朱慈烺冷冷扫了杜勋一眼。>

杜勋是一个绯袍太监,他个子不高,不胖不瘦,一脸忠厚,看起来极其老实,谁能想到,崇祯十七年,他会做出那般无耻的事情呢?>

朱慈烺不跟他废话:“先收拾信王府的寝宫,今晚我就要搬进去。”>

“啊。”杜勋有点吃惊,但还是点头:“奴婢知道了,奴婢这就去办。”>

“别怕花钱,王府大门也要给本宫修的漂漂亮亮。”>

“遵旨。”>

杜勋爬起来,快步走了,不经意中,他眼神中流出喜色。>

又有银子可赚了。>

王府府门可不是一个小工程,他估摸着算了算,里面的抽头最少能有一千两,虽然想不明白太子殿下为什么要用自己,不过这种好事既然落在头上了,他就不会放过。>

“奴婢李庆元叩见殿下。”>

杜勋走后,田守信领来一名青袍太监,青袍太监的地位稍低一点,但却也是太监头,不经历一番磨练,没有一定的眼色和做事能力,也是当不上的。>

青袍太监的身后,跟着两名挎刀锦衣卫和一名背着药箱的太医院的太医。>

“田公公和你交代的事,你都记清楚了吗?”朱慈烺问。>

“记清楚了,请江阴典史阎应元,陈明遇,冯厚敦三人进京任职,太医院的李太医随行为阎母治病。”>

朱慈烺点头:“嗯,记着,一定要把他们三人都请来,来了,就是你功劳一件,如果搞砸了,你就不必回来了。”>

“奴婢明白,如果坏了殿下的事,奴婢一定以死谢罪!”李庆元叩首在地。>

“去吧。”>

李庆元领着两名锦衣卫和李太医,急匆匆离去。>

阎应元,字丽亨,北京通州人,明末抗清名将,和陈明遇,冯厚敦并称为抗清三公。1645年,率十万义民,面对二十万清军铁骑,两百门重炮,死守江阴八十一天,使清军连折三王十八将,死七万余人,史称江阴八十一日。城破之日,义民无一降者,幸存者仅老幼五十三口。阎应元被俘后坚决不向清廷贝勒下跪,被刺穿胫骨,“血涌沸而仆”,终英勇就义。>

陈明遇,冯厚敦也都是为国殉难。>

前世读史,读到江阴,朱慈烺总不免泪眼婆娑。>

锦绣江南,却也有如此勇悍精忠之人。>

如果大明的每一个城池都这样,建虏又何以能入主天下?>

今世穿越而来,想到需要重用的人才,朱慈烺脑子里闪现的第一个名字就是阎应元。>

一个小小的县城,他都能让清军损兵折将,如果给他一座要塞,必然会成为建虏的关山难渡!>

阎应元是北京通州人,请他回京师任职,他一定是愿意的,唯一有点难处的是,阎母一直有病,恐难以远行,因此朱慈烺才会派一个太医随行。今冬十月的时候,建虏将会绕道蒙古寇边,从蓟州以下,方圆几百里的城池都会是建虏的攻击目标,到时,寻一战略要城,交给阎应元,配以精兵和精良火器--阎应元的江阴八十一日,一定会提前上演,但不一样的是,这一次,城池不会破。>

其实朱慈烺早就想把阎应元调到京师了,但以前他虽然身为皇太子,但却没有理由调人,如今他抚军京营,有了用人的权力,天下有名的刚烈忠勇之士,他都可以想方设法的调进京师来。>

李庆元走后,朱慈烺叮嘱田守信,让他把端方殿的所有东西全部打包,尤其是那些书籍,要一本不落的送到新王府去,田守信有所犹豫:“殿下,今天就搬是不是有点太仓促?王府可还没有修缮好呢。”>

“不管有没有修缮好,今天都必须搬!”朱慈烺毅然决然,没什么好商量,一堵皇宫的宫墙,隔绝了他和整个京师,让他整个晚上的时间全部浪费,很多事情想做而不能做,因此必须尽快搬,一天也不能耽搁。>

“是。”虽然为难,但田守信还是答应了。>

“李若链,你拿上我手令,先去京营,把我交代你的事处理一下。”朱慈烺看向李若链。>

“是。”李若链带了一队锦衣卫,急匆匆离开。>

“田守信,备马,咱们去兵部。”>

朱慈烺先去兵部,他有两件事要交代陈新甲。>

其实照礼制来说,作为太子的朱慈烺应该坐轿,不过他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上一页 下一页